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对比研究

被引:11
作者
陈中原
王张华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上海
关键词
长江; 尼罗河; 三角洲; 沉积物; 对比研究;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1.011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比研究显示了长江径流潮流型和尼罗河波浪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1)两地三角洲都始于距今 75 0 0~70 0 0 a;2 )距今 70 0 0 a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趋于缓慢 ;3)晚更新世末期都发育了硬土泥 ,为冲湖积沉积。但长江多为暗绿色 ,含菱、钙质结核 ,反映了阴冷的古气候特点 ;尼罗河呈黄褐色 ,含大量钙、石膏结核和咸水生物 ,指示干燥性气候背景 ;4)两地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相似 ,在早期海侵层以上都发育了中后的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 ;5 )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物普遍粗于长江。前者以沙质为主 ,后者以泥质粉砂占优 ,显示了波浪型三角洲强烈的沿岸搬运沉积动力。此外 ,径流潮流型三角洲的特点以潮坪沉积为主 ,泥质含量高 ,常见水平、波状和包卷层理组合类型和芦苇等植物根系。淡水湖沼沉积发育 ;波浪型则显示了沙坝 -泻湖沉积体系 ;沙质含量高。泻湖沉积以泥和泥质砂为主 ,含许多咸水生物和黄铁矿 ;见较多的石膏等蒸发性矿物 ;上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的滨海沙。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从沉积物特征谈太湖的演变 [J].
William Y.B. Chang ;
许雪珉 ;
杨景荣 ;
刘金陵 .
湖泊科学, 1994, (03) :217-226
[2]   东海长江口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J].
孟广兰 ;
韩有松 ;
王少青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9, (02) :13-26
[3]   长江口拦门沙全新世微体化石群特征及其意义 [J].
华棣 ;
陈吉余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01) :87-95
[4]   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世地层和海侵 [J].
李从先 ;
闵秋宝 ;
孙和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6, (21) :1650-1653
[5]   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 [J].
吴维棠 .
地理学报, 1983, (02) :113-127+207
[6]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 [J].
孙顺才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1, (01) :97-113
[7]  
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吉余等著, 1988
[8]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tide-dominated paleo-Changjiang (Yangtze) estuary during the last transgression[J] . Kazuaki Hori,Yoshiki Saito,Quanhong Zhao,Xinrong Cheng,Pinxian Wang,Yoshio Sato,Congxian Li.Marine Geology .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