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附视频

被引:42
作者
胡建华
潘海华
机构
[1] 湖南大学
[2] 香港城市大学
关键词
反身代词; 自己; 指称; 显著性; 局部性; 自我归属; 阻断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首先对3种从功能、语义和语用角度研究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非句法理论作出分析和评论。这3种非句法理论是:(1)陈平的功能主义理论:(2)徐烈炯的题元等级理论;(3)黄衍的纯语用学理论。本文认为这3种非句法研究法与句法研究法在研究方法论上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它们都没有综合考虑影响反身代词指称的多种因素,因此它们在汉语反身代词的研究中都有着同样的局限性。然后,本文对潘海华的自我归属理论进行评介,并在Pan(1995,1997)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句法、语义、语用以及话语多方面的信息,根据先行语NP的显著性提出一个汉语反身代词的解读模式。本文指出:(a)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只有一个,没有必要区分局部“自己”与长距离“自己”。所谓的两个“自己”实际上在指称先行语时都遵守同样的限制。(b)任何具有显著性的NP如果不被一个介入性的阻断语阻断的话,都可以做反身代词的先行语。阻断语是强制性自我归属域中最显著的介入性NP。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在指称先行语时,NP的显著性始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局部性条件(locality condition)也可以纳入到显著性条件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60+78 +7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 [J].
胡建华 .
当代语言学, 1998, (03) :33-40
[2]   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 [J].
程工 .
国外语言学, 1994, (01) :34-40
[3]  
Closeness, Prominence, and Binding Theory[J] . Haihua Pan.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 1998 (4)
[4]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J] . Anne Zribi-Hertz.Lingua . 1995 (2)
[5]  
THE LONG-DISTANCE BINDING OF ZIJI / “自己” 的长距离约束[J]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1993 (1)
[6]  
A neo-Gricean pragmatic theory of anaphora 1[J] . Yan Huang.Journal of Linguistics . 1991 (2)
[7]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 1[J] . Stephen C. Levinson.Journal of Linguistics . 1987 (2)
[8]   ASPECTS OF LOGOPHORICITY [J].
SELLS, P .
LINGUISTIC INQUIRY, 1987, 18 (03) :44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