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新生命——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探究

被引:4
作者
舒红跃 [1 ,2 ]
吴娇 [1 ]
机构
[1]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2]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命哲学; 技术; 生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如何区分强弱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认识论—认知主义角度着手,从思维、感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展开对智能的研究。以柏格森等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家从生命在世存在的角度来分析智能,认为生命体的智能是服务于生命在世存在这一目的的。一旦把智能看作一种服务于生命生存的手段,那么我们便可以从本体论—存在论层面来对人工智能进行分类:弱人工智能是人类在世存在的技术手段,强人工智能是自己能在世存在的一种新的生命。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哲学还能说些什么? [J].
倪梁康 .
河北学刊, 2018, 38 (04) :27-32
[2]  
介绍视读人工智能.[M].(英) 比得恩; (英) 斯林达; 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3]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德) 尼采 (Nietxzche;F.)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  
存在与时间.[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人工智能的未来.[M].(美)杰夫·霍金斯(JeffHawkins);(美)桑德拉·布拉克斯莉(SandraBlakeslee)著;贺俊杰;李若子;杨倩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  
创造进化论.[M].(法)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著;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4,
[7]  
生命哲学.[M].(德)费迪南·费尔曼(FerdinandFellmann)著;李健鸣译;.华夏出版社.2001,
[8]  
柏格森.[M].(波)科拉柯夫斯基(Kolakowski;L.)著;牟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