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的思考

被引:12
作者
朱志玲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无直接利益冲突; 结构性因素; 社会怨恨; 话语; 斯梅尔塞; 加值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从发生过程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无到有直至最终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宏观条件形成阶段,二是冲突爆发阶段。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尤其是其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形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影响和决定当前语境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正是结构、怨恨和话语。其中,结构是起点,它在不同情况下生产出怨恨和话语;怨恨和话语的相互再造和强化,最终促成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带来经济社会风险.[N].丛亚平 ;李长久;.经济参考报.2010,
[4]   “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 [J].
成伯清 .
人民论坛, 2011, (18) :20-21
[5]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J].
成伯清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59-65
[6]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模式 [J].
谢海军 .
探索, 2009, (03) :140-143
[7]   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J].
谢海军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03) :113-118
[8]   浅析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问题 [J].
李嫱 ;
唐敏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4) :350-352
[9]   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 [J].
李强 .
学术界, 2000, (03)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