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煤阶煤层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19
作者
侯海海 [1 ]
邵龙义 [1 ]
唐跃 [2 ]
王帅 [1 ]
王学天 [1 ]
刘双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关键词
低煤阶; 煤层气; 成因类型; 成藏模式; 动态; 优势相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特点和成藏理论的追踪,对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模式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低煤阶煤层气藏成因类型有热成因、生物成因和混合成因;煤储层特征包括埋藏浅、含气量低、厚度大、渗透率高且易改造及与其它油气共生等特点;前人从岩性、构造条件及煤储层所处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等对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模式进行了划分。基于以上研究,认为应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探讨以有利成煤相带为煤层气富集的物质基础、以构造体为煤层气运移压差和以水动力条件为气源补给和封盖的条件的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以东北依兰盆地为例,结合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富集模式,即原生成因和次生成因叠合下的斜坡区成煤优势相带高富水区的煤层气富集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69+95 +9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煤层气成藏作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J].
秦勇 .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18 (03) :405-418
[2]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 [J].
孙平 ;
王勃 ;
孙粉锦 ;
郑贵强 ;
李贵中 ;
王红岩 ;
刘洪林 ;
邓泽 .
石油学报, 2009, 30 (05) :648-653
[3]   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最新进展 [J].
叶欣 ;
陈纯芳 ;
姜文利 ;
邓虎成 ;
许春花 .
煤炭科学技术, 2009, 37 (08) :111-115
[4]   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开发技术 [J].
李五忠 ;
田文广 ;
孙斌 ;
王宪花 ;
赵玉红 .
天然气工业, 2008, (03) :23-24+29+135
[5]   低阶煤煤层气富集模式初探 [J].
傅小康 ;
霍永忠 ;
叶建平 .
中国煤层气, 2006, (03) :24-26+20
[6]   浅议我国低煤阶地区的煤层气勘探思路 [J].
刘洪林 ;
李景明 ;
王红岩 ;
赵庆波 .
煤炭学报, 2006, (01) :50-53
[7]   煤层气评价选区新思路——地层能量评价法及其应用 [J].
池卫国 .
天然气工业, 1998, (04) :26-29+4
[8]   生物气形成过程中CH4碳同位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J].
钱贻伯 ;
连莉文 ;
陈文正 ;
戚厚发 ;
关德师 .
石油学报, 1998, (01) :39-43+4-5
[9]   有关煤层气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J].
唐修义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6, (03) :20-26
[10]  
我国煤层气组份、碳同位素类型及其成因和意义[J]. 戴金星,戚厚发,宋岩,关德师.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