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同位素在四川甲基卡新三号矿脉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43
作者
刘丽君 [1 ,2 ]
王登红 [2 ]
侯可军 [2 ]
田世洪 [2 ]
赵悦 [2 ]
付小方 [3 ]
袁蔺平 [3 ]
郝雪峰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3]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甲基卡; 新三号矿脉; 伟晶岩; 锂同位素; 找矿;
D O I
10.13745/j.esf.yx.2017-1-16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P629 [同位素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锂同位素作为一种示踪工具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次尝试将锂同位素研究应用于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区新三号(X03)矿脉的找矿实践。新三号矿脉ZK1101的系统锂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含矿(锂辉石)伟晶岩中的w(Li)为0.94%1.80%,δ7 Li值为-1.5‰-1.0‰,平均值为-1.3‰,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小;不含矿伟晶岩的w(Li)平均值为0.04%,δ7 Li平均值为+2.0‰,与含矿伟晶岩可区分开;围岩的w(Li)为0.02%0.12%,δ7 Li值为-13.4‰-0.4‰,平均值为-7.7‰,变化范围较大。锂同位素在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存在的明显差异,可作为今后找矿的"示踪剂"。锂同位素组成与锂含量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其三者之间的差异可能在于分馏机制的差异:伟晶岩中锂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属于"热力学平衡分馏";而围岩中锂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属于"动力学非平衡分馏"。新三号矿脉中伟晶岩锂同位素的组成暗示其与矿区二云母花岗岩之间具有成因联系,同时围岩中锂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也暗示其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具有找矿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对能源金属矿产资源基地调查评价基本问题的探讨——以四川甲基卡大型锂矿基地为例
    王登红
    王瑞江
    付小方
    孙艳
    王成辉
    郝雪峰
    刘丽君
    潘蒙
    侯江龙
    代晶晶
    田世洪
    于扬
    [J]. 地球学报, 2016, 37 (04) : 471 - 480
  • [2] 锂同位素在水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
    李雪
    周伦
    蔺洁
    高旭波
    [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 23 (03) : 1 - 9+16
  • [3] 四川甲基卡新三号稀有金属矿脉成矿特征的初步研究
    刘丽君
    王登红
    杨岳清
    付小方
    郝雪峰
    潘蒙
    唐屹
    陈振宇
    [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6, 36 (01) : 50 - 59
  • [4] 四川甲基卡矿田新三号稀有金属矿脉的成矿特征与勘查模型
    付小方
    袁蔺平
    王登红
    侯立玮
    潘蒙
    郝雪峰
    梁斌
    唐屹
    [J]. 矿床地质, 2015, 34 (06) : 1172 - 1186
  • [5] 甲基卡式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刘丽君
    付小方
    王登红
    郝雪峰
    袁蔺平
    潘蒙
    [J]. 矿床地质, 2015, 34 (06) : 1187 - 1198
  • [6] 常用锂同位素地质标准物质的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研究
    赵悦
    侯可军
    田世洪
    杨丹
    苏嫒娜
    [J]. 岩矿测试, 2015, 34 (01) : 28 - 39
  • [7] 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卿德林
    马海州
    李斌凯
    [J]. 盐湖研究, 2011, 19 (04) : 64 - 72
  • [8] 锂同位素及其在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苏嫒娜
    田世洪
    侯增谦
    李建康
    李真真
    侯可军
    李延河
    胡文洁
    杨竹森
    [J]. 现代地质, 2011, 25 (02) : 236 - 242
  • [9] MC-ICP-MS高精度测定Li同位素分析方法
    苏嫒娜
    田世洪
    李真真
    侯增谦
    侯可军
    胡文洁
    高延光
    杨丹
    李延河
    杨竹森
    [J]. 地学前缘, 2011, 18 (02) : 304 - 314
  • [10] 锂同位素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汪齐连
    赵志琦
    刘丛强
    [J]. 矿物学报, 2006, (02) : 196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