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被引:8
作者
吴秀杰
机构
[1] 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德国民俗学; 民俗主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批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90 [民俗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周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2]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J].
施爱东 .
民族艺术, 2006, (02)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