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29
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金胜
邓明
景建恩
机构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壳; 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三维P波速度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68年邢台地震以后的30余年中,中国地震局系统先后在大华北地区布置30余条、近20000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用以研究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明显的不足是未能形成华北区域性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从大区域的角度为研究华北地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提供地震学方面的依据.因此,在现已发表的DSS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14条测线的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的"矢量化"功能,以及克里格数据网格化技术构建华北区域性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从而对华北研究区内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特点得到如下认识:(1)华北地区地壳表层P波速度变化幅度大,平面结构较复杂,大体上划分为相间排列、走向趋势以北西向为主的3个速度区.海河平原和渤海湾的低速带是研究区范围内速度最低的低速区.资料的情况说明,研究区内沉积盖层的地质构造与上地壳构造之间虽有一定继承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别.(2)总体上看,在华北研究区内地壳的P波速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但局部地区出现速度倒转的现象,东区的海河平原低速异常逐渐消失,而西区的山西地堑则以相对低速异常特征为主.区内地壳以太行山脉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东部和西部,结晶基底以上地层的构造方向不完全一致;东部的黄淮海地块,区域构造以北东向为主,而西部包括山西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东缘,其构造方向则以北西向为主.(3)根据莫霍面的形态特征,研究区地壳可大致划分为6个区块;在山西地块范围内,莫霍面呈近南北向的凹陷带,地壳厚度大;内蒙古地块南缘和燕山地块南部,莫霍面表现出褶皱带的构造特征,其延展趋势为近东西方向;鄂尔多斯地块东缘,莫霍面构造相对复杂,呈近北西向凸、凹相伴的褶皱;黄淮海地块(华北裂谷带中、北部)为莫霍面隆坳区,隆、坳相间排列,构造较复杂,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全区莫霍面最浅的隆起区段;鲁西台背斜主要为莫霍面断陷区,其断陷带沿枣庄—曲阜一线向北西方向延伸.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5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地壳S波速度图象 [J].
袁志祥 ;
丁韫玉 ;
狄秀玲 .
地震地质, 1999, (01) :9-17
[2]   山西中南部壳幔结构的研究 [J].
祝治平 ;
张建狮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刘明清 ;
唐周琼 ;
盖玉杰 ;
任青芳 ;
聂文英 ;
杨清 .
地震学报, 1999, (01) :43-46+48-50
[3]   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地壳上地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 [J].
祝治平 ;
张先康 ;
张建狮 ;
张成科 ;
赵金仁 ;
盖玉杰 .
地震学报, 1997, (05) :54-60
[4]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J].
张建狮 ;
祝治平 ;
张先康 ;
张成科 ;
盖玉杰 ;
聂文英 .
地震地质, 1997, (03) :29-35
[5]   文安─蔚县─察右中旗剖面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 [J].
张成科 ;
张先康 ;
盖玉杰 ;
祝治平 ;
张建狮 ;
阮虹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03) :18-28
[6]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部结构背景 [J].
刘昌铨 ;
嘉世旭 ;
李长法 ;
刘明军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02) :17-24
[7]   应县~淄博剖面重力、地震测深联合解释 [J].
刘昌铨,方盛明,李长法 .
地震地质, 1996, (04) :369-374
[8]   邢台震源区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J].
祝治平,张先康,盖玉杰,张建狮,聂文英,石金虎,张成科,阮红 .
地震学报, 1995, (03) :328-334
[9]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J].
祝治平,张建狮,周雪松,朱晚霞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01) :77-84
[10]   菏泽地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 [J].
任青芳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张先康 ;
祝治平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03)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