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岩互层边坡崩塌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46
作者
胡斌
黄润秋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崩塌; 形成机理; 稳定性评价; 治理对策; 支撑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U418.55 [];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崩塌是红层地区软硬互层型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公路边坡为例,在边坡地质结构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砂泥岩互层边坡崩塌形成机理,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崩塌后上部凹腔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并采用基于强度理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崩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差异风化在下部软岩部位形成凹腔,导致上部硬岩产生拉裂并逐渐贯通;若不及时治理,上部岩体中结构面贯通至60%时,可能产生坠落失稳。综合分析边坡稳定性状况及变形破坏演化模式,采用"清坡+局部削坡+挂网喷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撑柱+排水"的治理方案,重点控制凹腔以上岩体中拉裂的发展并做好防、排水工作。
引用
收藏
页码:200 / 2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张倬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4,
[2]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三维离散元分析 [J].
白永健 ;
黄润秋 ;
巨能攀 ;
赵建军 ;
霍宇翔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5) :592-597
[3]   陕南公路软弱变质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研究 [J].
于德海 ;
彭建兵 .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4) :559-563
[4]   富溪双连拱隧道出口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效果分析 [J].
郑建中 .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2) :253-257
[5]   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J].
巨能攀 ;
涂国祥 ;
邓辉 .
地球与环境, 2005, (S1) :412-416
[6]   近水平红层路堑边坡滑动机理和防治对策 [J].
邵江 ;
李仁成 ;
周德培 ;
谢红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02) :174-178
[7]   石泉水电站陡高边坡崩塌机理分析及加固设计 [J].
石广斌 ;
杨经会 ;
安盛勋 ;
李宁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07) :1186-1192
[8]   红层M形路堑边坡特征及病害的初步研究 [J].
朱宝龙 ;
胡厚田 ;
陈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3, (04) :411-415
[9]   塔子山危岩治理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郑灵芝 ;
马洪生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02)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