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疗效,总结 CRT 无效的原因。方法研究施行 CRT 的患者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41~82岁。患者术前均采用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的方法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NYHA 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或左室射血分数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结果 CRT 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存活。其中 NYHA 心功能分级至少改善1级者40例,临床有效率为75.5%;超声心动图有效者37例(69.8%)。术后6个月:左心室缩小;左室射血分数由(27.4±6.7)%增加到(40.4±10.0)%,P<0.01;左心房内径缩小;二尖瓣反流减少;肺动脉收缩压由(49.6±13.6)mm Hg(1 mm Hg=0.133 kPa)降低为(38.7±14.5)mm Hg。窦性心律组(42例)的超声有效率显著高于心房颤动组(11例)。在窦性心律患者中,与 CRT 无效组(10例)相比,有效组(32例)起搏前的 QRS 较宽(P<0.05),肺动脉收缩压较低(P<0.05),左室射血前时间较长(P<0.05);起搏前两组间腔室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和组织多普勒的各个收缩不同步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 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减少二尖瓣反流,降低肺动脉收缩压。窦性心律组的CRT 疗效优于心房颤动组。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占多数的研究中,QRS 宽度、左室射血前时间和肺动脉收缩压可能预测 CRT 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