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

被引:82
作者
方大春 [1 ,2 ]
孙明月 [1 ]
机构
[1]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2]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影响力;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1.011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长江经济带内城市能级,确定上海、重庆、武汉和南京为核心城市;利用断裂点模型和经济辐射场强模型,测算核心城市影响力。测算得出:上海市影响力范围要远远大于其他中心城市,而南京、武汉和重庆的辐射影响主要集中于周围城市;产生辐射效果大小与距离、交通网络完善程度和自身城市质量大小有关。加快长江经济带内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统筹配置资源,引导人口迁移,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最大效益;加大对地处多重断裂点城市扶持力度,有利于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和传递辐射。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20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J].
秦月 ;
秦可德 ;
徐长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11) :1405-1411
[2]   长江经济带升级须先破行政藩篱 [J].
葛丰 .
中国经济周刊, 2013, (40) :6-6
[3]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共建长江经济带升级版 [J].
孔伟明 ;
常梅 .
宏观经济管理, 2013, (08) :51-53
[4]   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J].
伍新木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10) :1157-1158
[5]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韩玉刚 ;
焦化富 ;
李俊峰 .
经济地理, 2010, 30 (07) :1101-1106+1132
[6]   基于场强模型的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融入长三角的现状与对策 [J].
傅为忠 ;
卢军 ;
侯静怡 .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23 (11) :9-13
[7]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J].
陈修颖 .
地理学报, 2007, (12) :1265-1276
[8]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
赵全超 ;
汪波 ;
王举颖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2) :28-32
[9]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J].
王欣 ;
吴殿廷 ;
王红强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03) :55-59
[10]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J].
刘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