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地区旱柳和小叶杨夜间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尹立河
黄金廷
王晓勇
董佳秋
马洪云
张俊
机构
[1]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旱柳; 杨树; 夜间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3.08.030
中图分类号
S792.12 [柳]; S792.11 [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目的】研究陕西榆林地区旱柳和小叶杨夜间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为毛乌素沙地造林选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热消散探针法测量了陕西榆林地区旱柳(2011-04-28-11-07)和小叶杨(2011-06-27-11-07)的夜间树干液流密度,利用自动气象站测量风速、温湿度、净辐射、降雨量和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计算空气水汽压亏缺,分析夜间树干液流密度与空气水汽压亏缺、风速和白天总蒸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旱柳和小叶杨树干液流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波动,且白天(07:00-19:00)高,晚上低。白天旱柳和杨树的平均树干液流密度分别为6.79和6.49g/(cm2.h),而夜间平均树干液流密度分别是0.82和0.63g/(cm2.h)。雨天夜间树干液流比晴天大,主要是因为强降雨后,土壤水分明显增多,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水分增加了10%左右。夜间树干液流密度与空气水汽压亏缺、风速和白天总蒸腾量呈极显著相关,旱柳夜间树干液流密度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2,0.42和0.44,小叶杨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5,0.29和0.50。旱柳和小叶杨夜间树干液流密度对整树总蒸腾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7.1%。【结论】旱柳和小叶杨2个树种均存在明显的夜间树干液流,且雨天的夜间树干液流比晴天高。影响夜间树干液流的因素是空气水汽压亏缺、风速和白天总蒸腾量,树干液流是由夜间补水和蒸腾共同造成的。旱柳夜间树干液流对总蒸腾量的贡献率较高,且随季节变化大,而杨树夜间液流对总耗水量的贡献率小且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广州地区荷木夜间树干液流补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蒸腾的贡献[J]. 周翠鸣,赵平,倪广艳,王权,曾小平,朱丽薇,蔡锡安.应用生态学报. 2012(07)
[2]   黄土半干旱区白榆和侧柏夜间液流动态分析 [J].
胡兴波 ;
韩磊 ;
张东 ;
贺康宁 ;
陈静 ;
刘静 ;
秦景 ;
于洋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04) :51-56
[3]   大连4种城市绿化乔木树种夜间液流活动特征 [J].
陈立欣 ;
张志强 ;
李湛东 ;
张文娟 ;
张晓放 ;
董克宇 ;
王国玉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05) :535-546
[4]   马占相思夜间树干液流的分配及其对整树蒸腾估算的影响 [J].
王华 ;
赵平 ;
蔡锡安 ;
王权 ;
马玲 ;
饶兴权 ;
曾小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5) :777-786
[5]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树干液流变化规律的研究 [J].
白云岗 ;
宋郁东 ;
周宏飞 ;
柴仲平 .
干旱区地理, 2005, (03) :373-376
[6]   利用热脉冲技术对梭梭液流的研究 [J].
张小由 ;
龚家栋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12) :2250-2254
[7]   热脉冲技术在确定胡杨幼树干液流中的应用 [J].
司建华 ;
冯起 ;
张小由 .
冰川冻土, 2004, (04) :503-508
[8]   六种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化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J].
张硕新 ;
申卫军 ;
张远迎 .
生态学报, 2000, (05) :788-794
[9]  
Sap flux density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European beech and common oak trees in pure and mixed stands during the summer drought of 2003[J] . F. Jonard,F. André,Q. Ponette,C. Vincke,M. Jonard.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1 (1)
[10]   Evaluating eddy covariance method by large-scale weighing lysimeter in a maize field of northwest China [J].
Ding, Risheng ;
Kang, Shaozhong ;
Li, Fusheng ;
Zhang, Yanqun ;
Tong, Ling ;
Sun, Qingyu .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8 (01) :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