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

被引:30
作者
黄正林
机构
[1] 甘肃庆阳师专历史系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社会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5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边区的人口流动、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的研究表明 :1 边区人口流动频繁 ,主要是移民和难民人口 ,占边区总人口的 1 8.7% ;还有军事人口和文化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对边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2 边区民众的民族意识比抗战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妇女缠足等陋习废除了 ;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参政的权利。 3 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 ,工商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在边区已经形成。 4 边区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地主受到了极大削弱 ,贫雇农逐渐减少 ,富农和中农成为边区的主要阶级成份。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3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
[2]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4,
[3]  
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陕西省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91,
[4]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M].俞圣祺等编著;张腾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室 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6]  
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M].柴树藩等 著.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