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研究

被引:22
作者
叶欣梁 [1 ,2 ]
温家洪 [1 ]
丁培毅 [3 ]
机构
[1] 不详
[2]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3] 不详
[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5]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
[6]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旅游地; 自然灾害; 风险管理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阐述了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和应急管理的区别,探讨建立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自然灾害分析、区域脆弱性分析和旅游地的暴露分析,就未来固定时间段内该目的地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计算。为了将潜在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协同旅游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且核算为此所需要的投入,在潜在损失和投入之中进行决策,提出该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策。该风险管理框架是从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参与旅游风险管理出发,提出四位一体的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希望为我国重点旅游地区确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范式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3+78 +7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的旅游危机管理——以中国四川地震为例 [J].
刘丽 ;
陆林 ;
陈浩 .
旅游学刊, 2009, 24 (10) :26-31
[2]   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复苏及危机管理研究 [J].
邱萍 ;
周媛媛 .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5) :31-34
[3]   灾害与重建语境中的羌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重振——以汶川雁门乡萝卜寨为例 [J].
张金玲 ;
汪洪亮 .
贵州民族研究, 2009, 29 (04) :138-142
[4]   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 [J].
张达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1 (02) :121-127
[5]   增长极理论在灾后旅游重建中的应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为例 [J].
朱磊 ;
刘晓鹰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7 (02) :23-27
[7]   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J].
马晓路 ;
许霞 ;
张甜颖 .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 (01) :68-70
[8]   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马晓路 ;
王杏丹 .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49-51
[9]   震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协调机制探析 [J].
刘传辉 ;
何东 ;
崔建勋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8 (01) :119-122
[10]   四川旅游经济灾后恢复研究 [J].
邵云 ;
李京 .
经济与管理, 2009, (01)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