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a)、CRP、D-D、FG含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4
作者
任更朴 [1 ]
王晓萍 [2 ]
张树仁 [1 ]
齐子芳 [1 ]
机构
[1]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2] 山东省临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a);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中脂蛋白(a)[Lp(a)]以及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35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a)、CRP、D-D、FG水平越高提示梗死面积越大,病情严重。Lp(a)、CRP、D-D、FG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老年心肌梗塞与脂蛋白(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 [J].
杨文 ;
张艳华 ;
沙春蕊 ;
刘柏辉 ;
王明星 ;
孙磊 ;
徐丹 ;
许桂英 ;
于艳春 ;
季有梅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06) :1094-1096
[2]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D-二聚体及CD62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万赛英 ;
顾卫 ;
谭锋 ;
王金良 ;
吴海科 ;
黄涛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04) :298-299
[3]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J].
朱晓临 ;
李保国 ;
任琳 .
临床荟萃, 2005, (19) :1096-1097
[4]   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J].
徐也鲁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1, (02) :93-95
[5]   D-二聚体及其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董小黎 ;
李良 ;
刘国贞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0, (04) :356-358
[6]   Prognostic influence of increased fibrinoge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Toss, H ;
Lindahl, B ;
Siegbahn, A ;
Wallentin, L .
CIRCULATION, 1997, 96 (12) :4204-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