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一种揭示盆山耦合过程的年代学方法

被引:31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李大明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热年代学; 碎屑颗粒; 盆-山耦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以沉积物中未重置的低封闭温度的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在时间上把山体抬升、剥露与盆地沉积联系起来的年代学方法。该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山体基岩区冷却、剥露的历史 ,也可用于研究沉积源区、制约古生物缺乏地层的沉积年龄和进行地层对比。简要回顾了该方法的发展历史 ,并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评述了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在我国新构造活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MDD模式与快速冷却事件
    陈文寄
    李齐
    [J]. 地学前缘, 1999, (04) : 371 - 377
  • [2] MDD模式应用中若干问题的讨论——Ⅰ.低温过剩Ar的扣除
    李齐
    陈文寄
    [J]. 科学通报, 1999, (04) : 442 - 445
  • [3]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陈文寄
    李齐
    郝杰
    周新华
    万京林
    孙敏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 9 - 15
  • [4] 冈底斯岩带热演化史的MDD模式新证据Ⅱ
    陈文寄
    李齐
    郝杰
    周新华
    孙敏
    [J]. 科学通报, 1998, (21) : 2332 - 2336
  • [5]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
    陈文寄,李齐,周新华,尹安
    [J]. 地震地质, 1996, (02) : 109 - 115
  • [6]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 [7]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
    李齐,陈文寄,马宝林,王清晨,孙敏
    [J]. 地震地质, 1995, (03) : 193 - 203
  • [8]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丁林
    钟大赉
    潘裕生
    黄萱
    王庆隆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5, (16) : 1497 - 1500
  • [9]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热年代学研究——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应用实例
    陈文寄
    TM哈里森
    OM洛弗拉
    [J]. 地震地质, 1992, (02) : 121 - 128
  • [10]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冷却历史的多重扩散域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陈文寄
    T.M.Harrison
    M.T.Heizler
    刘若新
    马宝林
    李继亮
    [J]. 岩石学报, 1992, (01) : 1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