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被引:38
作者
赵敦华
机构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华夏中心论; 本质主义;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中国特色; 文化本位; 全球化;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07.05.007
中图分类号
G02 [文化哲学];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文化“本土化”、本土普遍主义刍议——兼论全球化时代“本土化”策略的开放性和未来性 [J].
王钦峰 .
河南社会科学, 2005, (06) :86-89
[2]  
政治儒学.[M].蒋庆著;.三联书店.2003,
[3]  
批判的范式.[M].(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RonaldH.Chilcote)主编;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德)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著;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
[5]  
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美)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  
文化的解释.[M].(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著;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  
后革命氛围.[M].(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著;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  
全球化陷阱.[M].(德)汉斯-彼得·马丁;(德)哈拉尔特·舒曼著;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王宁;薛晓源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  
论道德的谱系.[M].(德)尼采(Nietzsche;FriedrichWilhelm)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