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部地区二代棉铃虫成虫迁飞行为的雷达观测

被引:18
作者
吴孔明 [1 ]
翟保平 [2 ]
封洪强 [1 ]
程登发 [1 ]
郭予元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棉铃虫; 迁飞行为; 雷达观测;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2006.02.011
中图分类号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迁飞习性是棉铃虫区域性灾变的生物学基础,明确棉铃虫的迁飞行为对发展预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2000年7~8月华北地区棉铃虫大发生期间,利用昆虫雷达和空中诱虫灯在河北省廊坊市观测研究了棉铃虫成虫的迁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地面棉铃虫相比,高空棉铃虫具有明显的迁飞昆虫生理特征。棉铃虫成虫一般在日落后30min(20∶00)左右大量起飞,种群密度在1h后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成虫的大量迁出,空中密度逐渐下降。棉铃虫成虫从低空到高空起飞过程中位移方向多呈顺时针旋转,借助夏季盛行风飞行。成虫飞行成层多集中在200~300m高度,最髙可达1000m。多数个体位移速率35~45km/h,整个夜间的迁移活动持续7~8h,迁移距离大约250~450km。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THE EVOLUTION OF COTTON P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J] . K.M. Wu,Y.Y. Guo.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 2005
[2]  
Overwintering and Spring Migration in the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Lepidoptera: Noctuidae) in Israel[J] . Xiaofeng Zhou,Shalom W. Applebaum,Moshe Coll.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 2000 (6)
[3]  
The Ecology of Heliothis Species in Relation to Agroecosystems[J] . G P Fitt.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