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

被引:75
作者
赵资奎
叶捷
李华梅
赵振华
严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3]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广东南雄; K/T交界; 恐龙绝灭; 恐龙蛋;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1991.01.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的恐龙蛋是在地磁极性带 29R 的中、下部,也就是说在白垩系—第三系交界之前20~30万年期间绝迹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所有已发现的蛋壳中,绝大多数蛋壳的厚度和显微结构都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例如根据随机取样统计,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蛋壳异常结构的出现率,最高可达75%.产生病态恐龙蛋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发生在现生鸟类的相同病理特征来解释.进一步分析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Pb, Cu, Mn 等9种元素丰度变化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峰值, δ18O 也出现正异常.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突然的变化妨碍了正常蛋壳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恐龙的绝灭.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0~30万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与古环境的关系 [J].
赵资奎 ;
严正 ;
叶莲芳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3, 21 (03) :204-209
[2]   晚白垩世恐龙蛋壳变薄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J].
赵资奎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8, (04) :213-221
[3]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细齿兽科化石 [J].
王伴月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8, (02) :91-96+153
[4]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J].
童永生 ;
张玉萍 ;
王伴月 ;
丁素因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6, (01) :16-25+75
[5]   广东南雄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地层剖面的观察 [J].
郑家坚 ;
张英俊 ;
邱占祥 ;
叶祥奎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3, (01) :18-30
[6]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J].
杨钟健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5, (02) :141-159+171
[7]   广东南雄盆地“红层”的划分 [J].
张玉萍 ;
童永生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3, (03) :249-262
[8]  
广东南雄古新世哺乳动物群.[M].周明镇等著;.科学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