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形成的社会条件及价值意蕴——基于我国民国早期历史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6
作者
武建强 [1 ,2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民国; 国家; 公共空间; 民主政治;
D O I
10.16059/j.cnki.cn43-1008/c.2012.02.047
中图分类号
D693 [民国时代政治];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作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公共空间"理论,实质在于揭示政府与民众的政治生活,即社会通过公开的讨论与批判而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强化国家活动的民主色彩,它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力量变化状况及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并赋予公民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及保障。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最早进行了民主的政治实践,那么那段历史时期围绕公共事务的治理,是否具备了多主体参与政治和批判的公共场域?本文力图根据公共空间理论,剖析民国早期不同政治势力的历史活动,及有利于公共空间形成的政治条件,得出民国时期的"公共空间"雏形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并揭示它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北洋军阀时期为何也有“民主” [J].
李庶民 .
炎黄春秋, 2005, (04) :12-15
[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3]  
剑桥中华民国史.[M].(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