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读书社的兴衰与新生

被引:21
作者
王子舟 [1 ]
马艳霞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关键词
读书社; 社会阅读; 图书馆事业; 文化现象; 公共文化资源;
D O I
10.13530/j.cnki.jlis.2006.06.004
中图分类号
G258.2 [公共图书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读书社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读书社分营利与公益两种性质。运营模式有加盟连锁型和文化阵地型。读书社的运营时间平均为10.6年,最长的18年,最短的3年。运营前期发展迅猛,中后期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停办。在新的历史时期,读书社的“补位”作用依然很大,读书社的优势尚无替代品取代。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各类型读书社应处理好与民营图书馆的关系,注意做好市场细分,继续走双赢的发展路线,让公益型读书社成长壮大起来。参考文献31。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侯集农信社开了间“致富图书馆” [J].
祁万有 ;
杨华锋 ;
韩红伟 .
金融信息参考, 2005, (11) :44-44
[2]   读书为何只花一分钱——透视福建武夷山“一分钱读书社”现象 [J].
吴建勋 .
图书馆, 2002, (02) :45-90
[3]   创办“满天飞”读书社的实践与思考 [J].
李政 .
图书馆学刊, 1995, (03) :33-34
[4]   发展中的“3R”书社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J].
王改琴 .
图书馆, 1995, (01) :47-49
[5]   昆明博览读书社给我们的启示 [J].
谭圣剑 .
图书馆论坛, 1993, (01) :75-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