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送端谐波不稳定问题的判据
被引:24
作者
:
樊丽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樊丽娟
[
1
]
穆子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穆子龙
[
2
]
金小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金小明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渝红
[
2
]
李兴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李兴源
[
2
]
机构
:
[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2]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来源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12年
/ 36卷
/ 04期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谐波;
不稳定判据;
低次谐波谐振;
频率扫描;
电磁暂态仿真;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M721.1 [直流制输电];
TM711 [网络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利用开关函数对换流器的调制作用进行了理论推导,从电路原理的角度对谐波通过直流换流器在交流侧和直流侧来回传递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考虑,提出一种判断系统是否发生谐波不稳定的新判据。以糯扎渡—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为例,建立了电磁暂态模型,基于新判据进行频率扫描分析,并进行了故障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判据能够很好地评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送端发生谐波不稳定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M].李兴源; 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2]
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和分析.[M].倪以信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交、直流输电系统相互影响引起的谐波不稳定问题
穆子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穆子龙
李兴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兴源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02)
: 96
-
100
[4]
直流输电引起的谐波不稳定及其相关问题
郝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郝巍
李兴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兴源
金小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金小明
吴小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吴小辰
颜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颜泉
李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峰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19)
: 94
-
99
←
1
→
共 4 条
[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M].李兴源; 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2]
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和分析.[M].倪以信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交、直流输电系统相互影响引起的谐波不稳定问题
穆子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穆子龙
李兴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兴源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02)
: 96
-
100
[4]
直流输电引起的谐波不稳定及其相关问题
郝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郝巍
李兴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兴源
金小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金小明
吴小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吴小辰
颜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颜泉
李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李峰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19)
: 94
-
9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