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165
作者
徐祥德
陈联寿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边界层; 动力和热力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研究发现,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感热气泵”(SHAP)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756 / 77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 [1] 现代天气工程学.[M].王继志;杨元琴著;.气象出版社.2000,
  • [2]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M].周明煜等著;.气象出版社.2000,
  • [3]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M].陶诗言等主编;.气象出版社.1999,
  • [4] 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M].叶笃正等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 [5] 高等天气学.[M].丁一汇 编著.气象出版社.1991,
  • [6] 当代气候研究.[M].叶笃正等主编;.气象出版社.1991,
  • [7] 青藏高原气候.[M].戴加洗主编;.气象出版社.1990,
  • [8]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章基嘉等编写;.科学出版社.1988,
  • [9] 青藏高原气象学.[M].叶笃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79,
  • [10]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苗秋菊
    徐祥德
    张胜军
    [J]. 气象学报, 2005, (01) : 93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