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鸦片的生产替代及其影响

被引:9
作者
仲伟民
机构
[1] 清华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19世纪; 西南边疆; 罂粟种植; 鸦片加工;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09.05.011
中图分类号
K252 [清后期(1840~1911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罂粟早在唐代就由阿拉伯商人引入中国西南地区种植,19世纪以前是作为花卉和药物使用。中国种植罂粟且作为加工毒品的原料,大约在19世纪初期,19世纪30年代后种植渐广,种植范围也逐渐由西南边疆扩大到内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表面上仍然执行禁烟措施,但因为内外交困的形势,在执行过程中已经力不从心。实际上,清政府在默许鸦片走私合法化的同时,也采取了容忍甚至鼓励农民种植罂粟的政策,不少官员主张以自产鸦片代替进口鸦片,这直接导致罂粟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鸦片加工质量也逐步提高,已经逐渐可以同进口鸦片进行竞争。云贵川西南边疆始终是中国罂粟的主产区,19世纪后期云南全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罂粟,鸦片成为该省最重要的农产品。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产鸦片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进口鸦片已退居非常次要的地位。鸦片是在中国历史上传播时间最短而种植地域最广的一种作物。种植罂粟不仅是政府增加财政税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是农民增加短期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广大农民不仅没有因为种植罂粟改变严酷的生活处境,反而更加悲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因种植罂粟而染上鸦片瘾者越来越多,他们陷入更困难的生存状态;种植罂粟必然占用大量耕地,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经常造成饥荒。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英)约·罗伯茨(J.A.G.Roberts)编著;蒋重跃;刘林海译;.中华书局.2006,
[2]  
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M].陈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许涤新; 吴承明; 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
[4]  
中国纵横.[M].(美)史景迁(JonathanD.Spence)著;夏俊霞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5]  
中国毒品史.[M].苏智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姚贤镐编;.中华书局.1962,
[7]  
鸦片战争.[M].齐思和等编;中国史学会编辑;.神州国光社.1954,
[8]   鸦片在山西的危害 [J].
李三谋 .
晋阳学刊, 1990, (06) :24-25
[9]  
滇游日记..包家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  
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