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研究进展
被引:1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远文
姚艳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姚艳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郭广山
机构
: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来源
:
资源与产业
|
2007年
/ 06期
关键词
:
注CO2;
煤层气开采;
采收率;
进展;
D O I
: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07.06.005
中图分类号
:
TD845 [地下煤气的利用];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煤层气将成为我国继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之后的战略性接替能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既能解决我国天然气的不足,又能从根本上消除了煤炭开采中造成的瓦斯突出等灾害,还可以减少了大量瓦斯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论文详细阐述了煤层气赋存状态、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煤层气开采基础与提高采收率方法,分析了注气增产法开发煤层气机理,指出了注气增产法开发煤层气的研究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超破裂压力注气开发煤层甲烷探讨
[J].
李前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前贵
;
康毅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康毅力
;
罗平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平亚
.
天然气工业,
2005,
(06)
:87
-89+177
[2]
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张晓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张晓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勇
;
桑树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桑树勋
.
中国煤田地质,
2005,
(01)
:19
-24+32
[3]
高压下煤对CH4/CO2二元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J].
于洪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于洪观
;
范维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范维唐
;
孙茂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孙茂远
;
叶建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叶建平
.
煤炭转化,
2005,
(01)
:43
-47
[4]
煤层气基础理论、聚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方法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红岩
;
李景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景明
;
刘洪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刘洪林
;
李贵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贵中
;
李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4
-16
[5]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解吸中气分的变化规律
[J].
唐书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唐书恒
;
汤达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汤达祯
;
杨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杨起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04)
:86
-90
[6]
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世跃
;
郭勇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郭勇义
.
煤炭学报,
2001,
(02)
:199
-203
[7]
中国应尽快实现低渗煤层气藏工业化生产
[J].
冯文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
冯文光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112
-114+0
[8]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鲜学福
.
重庆大学学报,
2000,
(S1)
:1
-5
[9]
中国煤层气产业形成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陈永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陈永武
;
胡爱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胡爱梅
.
天然气工业,
2000,
(04)
:19
-23+9
[10]
A bidisperse pore diffusion model for methane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in coal by CO 2 injection ☆.[J].J.Q. Shi;S. Durucan.Fuel.2003, 10
←
1
2
→
共 14 条
[1]
超破裂压力注气开发煤层甲烷探讨
[J].
李前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前贵
;
康毅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康毅力
;
罗平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平亚
.
天然气工业,
2005,
(06)
:87
-89+177
[2]
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张晓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张晓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勇
;
桑树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桑树勋
.
中国煤田地质,
2005,
(01)
:19
-24+32
[3]
高压下煤对CH4/CO2二元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J].
于洪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于洪观
;
范维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范维唐
;
孙茂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孙茂远
;
叶建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叶建平
.
煤炭转化,
2005,
(01)
:43
-47
[4]
煤层气基础理论、聚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方法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红岩
;
李景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景明
;
刘洪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刘洪林
;
李贵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贵中
;
李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李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4
-16
[5]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解吸中气分的变化规律
[J].
唐书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唐书恒
;
汤达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汤达祯
;
杨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杨起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04)
:86
-90
[6]
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世跃
;
郭勇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郭勇义
.
煤炭学报,
2001,
(02)
:199
-203
[7]
中国应尽快实现低渗煤层气藏工业化生产
[J].
冯文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
冯文光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112
-114+0
[8]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鲜学福
.
重庆大学学报,
2000,
(S1)
:1
-5
[9]
中国煤层气产业形成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陈永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陈永武
;
胡爱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胡爱梅
.
天然气工业,
2000,
(04)
:19
-23+9
[10]
A bidisperse pore diffusion model for methane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in coal by CO 2 injection ☆.[J].J.Q. Shi;S. Durucan.Fuel.2003, 10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