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50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吉村淳
岩田伸夫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九州大学农学部!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日本-
关键词
水稻; 遗传多样性; DNA; RFLP;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10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 44个 R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 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下同)和来自多个国家的75个栽培稻品种,从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及平均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籼粳亚种及栽培稻与普野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普野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是印度普野;南亚普野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东南亚普野,而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及基因型数等却低于东南亚普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普通野生稻。在所检测的44个位点中,栽培稻的多态位点数仅为野生稻的3/4,等位基因数约为野生稻的60%,基因型种类约为野生稻的1/2。栽培稻中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在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上,以中国普野杂合度最高,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2倍。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杂合度降低,等位基因减少,基因多样性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孙传清
    王象坤
    吉村淳
    土井一行
    岩田伸夫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4) : 38 - 45
  • [2] 水稻同工酶基因多样性及非随机组合现象的研究
    孙新立,才宏伟,王象坤
    [J]. 遗传学报, 1996, (04) : 276 - 285+331
  • [3] 野生稻天然群体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RFLP)多态性研究
    王振山
    朱立煌
    刘志勇
    王象坤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6, (02)
  • [4] 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王象坤,孙传清主编, 1996
  • [5]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of rice cultivars viewed from variations in key characters and isozym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ndraces from the Himalayan hilly areas[J] . R. Sano,H. Morishima.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