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金红石矿床在变质过程中的成矿机制(以湖北大阜山金红石矿床为例)

被引:13
作者
刘源骏
机构
[1] 湖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关键词
大阜山,金红石,变质作用,古海沟,混杂岩;
D O I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1996.01.003
中图分类号
P619.2 [非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金红石矿床成因与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故多分布在变质带上,不同的变质阶段,所形成的不同岩石组分,其钛矿物组合也不同。一般说来,金红石出现率与变质相由低到高成正比,而同一变质相,AL/Ca比值增高,Fe/Mg比值降低,金红石含量增多。在前进变质阶段,以形成金红石矿物相为主,在后退变质阶段,部分金红石被钛铁矿、榍石等钛矿物交代。大阜山超大型金红石矿床系基性岩在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金红石不断富集而成矿。在前进变质阶段,原铁镁矿物含钛辉石等被冻蓝门石等交代,出现次生石榴子石后,夺取游离钛,促使形成金红石,退变质阶段有少量金红石被钛铁矿和榍石替代。在变质高峰期温度为520—600℃,压力为6—11×108pa,变质作用仅达绿帘角闪岩相。本矿床位于古海沟混杂岩带,本矿床的寄主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基性岩块。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7+1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