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调查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被引:10
作者
彭瑛 [1 ]
刘文婷 [1 ]
张志 [1 ]
毛伟 [1 ]
彭丹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南昌工程学院生态环境系
关键词
汶川; 遥感; 次生灾害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区位于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四川省龙门山地区,此次地震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分析和掌握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活动特征,可为灾区工程整治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灾后重建选址提供参考,为其它地区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项目综合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以及其它地质地理资料,在相关遥感和地理信息软件的支持下,进行遥感图像专题信息解译和分析,获取了地震中四川省的10个极重灾县市的次生地质灾害解译数据,以此为基础探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特点与相关地质地理因素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特定的地层岩性、构造破碎带、坡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
[2]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J].
周荣军 ;
李勇 ;
Alexander L Densmore ;
Michael A Ellis ;
何玉林 ;
王凤林 ;
黎小刚 .
矿物岩石, 2006, (02) :40-51
[3]   舟曲县滑坡泥石流遥感影像判读与灾害防治 [J].
赵俊华 .
人民长江, 2004, (12) :1-2+4
[4]   冀西北地区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因素遥感研究 [J].
乔彦肖 ;
邓素贞 ;
张少才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03) :110-114
[5]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 科学出版社 , 黄润秋, 2008
[6]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M]. 地质出版社 , 杨森楠,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