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被引:44
作者
范文辉
李露斯
刘之荣
机构
[1]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172 / 3173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血管性痴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范文辉
    李露斯
    [J]. 现代康复, 2001, (21) : 60 - 61
  • [2]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张秀清
    顾爱霞
    朱日华
    [J]. 现代康复, 2001, (09) : 61 - 62
  • [3] 微机控制的穿棱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
    刘彦
    何庆华
    廖维宏
    吴宝明
    李向东
    王禾
    [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99, (04) : 79 - 81
  • [4]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林坚
    王子栋
    [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98, (01) : 90 - 93
  • [5] 小鼠脑缺血性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
    李巍,张世仪,赵惠敏,严徽瑾
    [J]. 基础医学与临床, 1995, (06) : 46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