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被引:20
作者
贾士荣 [1 ]
袁潜华 [2 ]
王丰 [3 ]
姚克敏 [4 ]
裴新梧 [1 ]
胡凝 [4 ]
王志兴 [1 ]
王旭静 [1 ]
柳武革 [3 ]
钱前 [5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 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5] 中国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转基因; 花粉扩散; 基因飘流;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MTDs)。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国南方稻区MTDs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之间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北之间首先在南方丘陵地区逐渐减小、越过南岭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大。(3)利用人工构建的普通野生稻与基因(Bt或bar)飘流后代栽/野F1杂种混栽群体,经多年多代跟踪观察,分析了转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发现栽/野F1杂种在3-5年后完全消失,混栽群体中检测不到外源的Bt和bar,有理由推测普通野生稻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4)研究了小规模田间试验中采用花期隔离和布帐隔离措施降低水稻基因飘流率的效果;调查了海南、广东、广西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居群与相邻种植的栽培稻花期相遇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究了基因拆分技术作为生物学限控措施从根本上限控基因飘流的效果;以本研究的结果及对国际上主要农作物基因飘流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在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和监管中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10年回顾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也进行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J].
Clive James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 32 (01) :1-14
[2]  
主要农作物转基因飘流频率和距离的数据调研与分析 Ⅰ.背景、调研目的及所考虑的问题[J]. 王志兴,王旭静,贾士荣.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03)
[3]   未来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 [J].
贾士荣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4) :484-489
[4]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J].
贾士荣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2) :175-187
[5]   通过转bar基因水稻与稗草杂交的亲和性研究评价基因漂移 [J].
宋小玲 ;
强胜 ;
刘琳莉 ;
徐言红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0) :1228-1231+1297
[6]  
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M]. 气象出版社 , 蒋维楣等编著, 2004
[8]   Transgene excision in pollen using a codon optimized serine resolvase CinH-RS2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system [J].
Moon, Hong S. ;
Abercrombie, Laura L. ;
Eda, Shigetoshi ;
Blanvillain, Robert ;
Thomson, James G. ;
Ow, David W. ;
Stewart, C. N., Jr.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1, 75 (06) :621-631
[9]   Gene flow from herbicide-tolerant GM rice and the heterosis of GM rice-weed F2 progeny [J].
Chun, Young Jin ;
Kim, Dae In ;
Park, Kee Woong ;
Kim, Hyo-Jeong ;
Jeong, Soon-Chun ;
An, Ju Hee ;
Cho, Kang Hyun ;
Back, Kyoungwhan ;
Kim, Hwan Mook ;
Kim, Chang-Gi .
PLANTA, 2011, 233 (04) :807-815
[10]  
Modelling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in ric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ransgene escape[J] . JunRong,ZhipingSong,Tom J.De Jong,XinshengZhang,ShuguangSun,XianXu,HuiXia,BoLiu,Bao‐RongLu.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