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
被引:74
作者:
舒晓辉
[1
]
张军涛
[2
]
李国蓉
[3
]
龙胜祥
[2
]
吴世祥
[2
]
李宏涛
[2
]
机构:
[1] 中国石化办公厅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溶蚀孔隙;
断裂;
油气储层;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峡沟煤矿剖面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剖面由下部地层向上,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由深到浅,岩性由生屑灰岩逐渐过渡到斑状白云岩,然后再到中-粗晶白云岩,上部覆盖茅口组泥灰(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由中晶到粗晶的半自形-自形白云石组成,其中可见鞍状白云石。岩石中溶蚀孔洞发育,孔隙内有沥青充填。微晶灰岩的δ13C(PDB)值为3.23‰,δ18O(PDB)值为-5.03‰;白云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差异,δ13C(PDB)值为3.29‰~4.14‰,δ18O(PDB)值为-6.07‰~-6.75‰。流体来源可能为岩浆热液,或者是经历了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在断裂活动时,深部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当运移到栖霞组和茅口组时,由于吴家坪组泥灰岩和泥云岩的封堵,流体的运移被减缓甚至停滞,促使围岩发生白云岩化,溶蚀作用也同时发生,产生溶蚀孔隙。由此,在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可能形成热液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具有一定的储集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42 / 448+458
+45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