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

被引:74
作者
舒晓辉 [1 ]
张军涛 [2 ]
李国蓉 [3 ]
龙胜祥 [2 ]
吴世祥 [2 ]
李宏涛 [2 ]
机构
[1] 中国石化办公厅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不详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溶蚀孔隙; 断裂; 油气储层;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峡沟煤矿剖面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剖面由下部地层向上,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由深到浅,岩性由生屑灰岩逐渐过渡到斑状白云岩,然后再到中-粗晶白云岩,上部覆盖茅口组泥灰(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由中晶到粗晶的半自形-自形白云石组成,其中可见鞍状白云石。岩石中溶蚀孔洞发育,孔隙内有沥青充填。微晶灰岩的δ13C(PDB)值为3.23‰,δ18O(PDB)值为-5.03‰;白云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差异,δ13C(PDB)值为3.29‰~4.14‰,δ18O(PDB)值为-6.07‰~-6.75‰。流体来源可能为岩浆热液,或者是经历了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在断裂活动时,深部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当运移到栖霞组和茅口组时,由于吴家坪组泥灰岩和泥云岩的封堵,流体的运移被减缓甚至停滞,促使围岩发生白云岩化,溶蚀作用也同时发生,产生溶蚀孔隙。由此,在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可能形成热液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具有一定的储集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42 / 448+458 +4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J].
何治亮 ;
魏修成 ;
钱一雄 ;
鲍征宇 ;
范明 ;
焦存礼 ;
彭守涛 ;
陈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4) :489-498
[2]   川西MJ地区蓬莱镇组储层含气性识别模式研究 [J].
谯述蓉 ;
赵爽 ;
谢雄光 .
石油物探, 2011, (04) :386-392+25
[3]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研究 [J].
李嵘 ;
张娣 ;
朱丽霞 .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 (03) :274-281
[4]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J].
胡文瑄 ;
陈琪 ;
王小林 ;
曹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810-818
[5]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 [J].
魏国齐 ;
杨威 ;
朱永刚 ;
金惠 ;
李跃纲 ;
施振生 ;
沈珏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4) :442-448
[6]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中两类白云石充填物:特征与成因 [J].
张军涛 ;
胡文瑄 ;
钱一雄 ;
王小林 ;
朱井泉 ;
张洪安 ;
苏娟 ;
吴仕强 .
沉积学报, 2008, 26 (06) :957-966
[7]   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J].
黄思静 ;
王春梅 ;
黄培培 ;
邹明亮 ;
王庆东 ;
郜晓勇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10
[8]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J].
金振奎 ;
冯增昭 .
沉积学报, 1999, (03) :383-389
[9]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附视频 [J].
王运生 ;
金以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 (01) :12-20
[10]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自云岩成因探讨 [J].
何幼斌,冯增昭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04)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