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土空间结构与未来空间秩序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框架

被引:15
作者
姜广辉 [1 ,2 ]
付晶 [1 ,2 ]
谭雪晶 [1 ,2 ]
宫攀 [3 ]
张瑞娟 [1 ,2 ]
机构
[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3]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结构; 空间秩序; 人居环境;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进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而四类功能区则应分别按照疏解、控制、集聚、保护的原则发展,共同构建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协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 [J].
赵珂 ;
冯月 .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 (01) :94-98
[2]   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J].
陈鹭 ;
王淑芬 .
城市问题, 2008, (06) :35-38
[3]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 [J].
高国力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06) :8-13
[4]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J].
赵永江 ;
董建国 ;
张莉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6) :39-42
[5]   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J].
王双正 ;
要雯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08) :15-20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7]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 [J].
姜广辉 ;
张凤荣 ;
周丁扬 ;
赵婷婷 ;
谢志丹 .
资源科学, 2007, (02) :109-116
[8]   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 [J].
袁朱 .
中国发展观察, 2007, (02) :54-56
[9]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J].
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
高国力 .
宏观经济管理, 2006, (10) :43-46
[10]   浅析北京城市区域功能与空间布局调整 [J].
常远 .
山西建筑, 2006, (22)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