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8
作者
滕欣
李健
刘广为
机构
[1]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
碳排放; 离散二阶差分预测模型; 应用结构解释模型; 聚类;
D O 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2.05.002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总结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碳排放预测方法,讨论国内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应用离散二阶差分方程预测模型(DDEPM),预测中国2020年的碳排放量与GDP数值,结果表明中国未来10年碳排放增长速度依旧很快,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潜力巨大;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与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体系;运用应用结构解释模型(ISM)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经过UCINET模拟,将影响因素体系划分为5个聚类;根据聚类中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各个聚类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体系中的5个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孙秀梅 ;
周敏 ;
綦振法 .
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5 (07) :11-15
[2]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J].
潘雄锋 ;
舒涛 ;
徐大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5) :101-105
[3]   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J].
刘朝 ;
赵涛 .
资源科学, 2011, 33 (05) :844-850
[4]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节能潜力和碳排放预测 [J].
刘建翠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640-646
[5]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J].
吴献金 ;
邓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1) :43-48
[6]  
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 张坤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
[7]   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 [J].
姚伟龙 ;
邢涛 .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6, (04) :187-193
[8]   建立我国能效信息标识制度的有关问题 [J].
金明红 ;
李爱仙 ;
成建宏 ;
汤万金 .
中国能源, 2004, (03) :43-45+11
[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echnology support: Making decisions about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nd low 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J]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11 (2)
[10]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the CO 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razil[J] . Hsiao-Tien Pao,Chung-Ming Tsai.Energy . 2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