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冬瓜山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被引:30
作者
徐兆文
黄顺生
倪培
陆现彩
陆建军
方长泉
华明
蒋少涌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沸腾作用; 冬瓜山铜矿床; 安徽铜陵;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5.01.005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内石英闪长斑岩中石英斑晶和夕卡岩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 ,早期夕卡岩的形成可能涉及到高温岩浆流体过程 ,而在成矿过程中 ,以热液流体为主 ,至少发生了两次构造减压沸腾作用。第一次发生于静岩压力约为 112 MPa,流体温度主要介于 4 30~ 4 6 5℃之间 ,盐度介于 7.9%~ 5 3.7% (Na Cl eq.)之间 ,结果生成大量石英和磁铁矿 ;第二次发生于静岩压力约为 83.6 MPa,流体温度集中在 340~ 389℃之间 ,盐度介于 6 .6 %~ 5 2 .1% (Na Cl eq.)之间。在成矿近于结束时 ,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 ,形成了少量低温、低盐度流体。此外 ,保存在石英斑晶和早期夕卡岩矿物中的高温岩浆流体也曾发生沸腾作用。沸腾作用对冬瓜山铜矿床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M].唐永成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 [2]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常印佛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 [3] 包裹体地球化学.[M].卢焕章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0,
  • [4]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热液铜—金矿床成矿流体
    顾连兴
    陈培荣
    倪培
    徐兆文
    肖新建
    邱检生
    张遵忠
    张光辉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 392 - 407
  • [5] 中高盐度NaCl-H2O包裹体的密度式和等容式及其应用
    刘斌
    [J]. 地质论评, 2001, (06) : 617 - 622
  • [6]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夕卡岩型金矿床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成因意义
    胡欢
    王汝成
    陆建军
    刘光华
    [J]. 矿床地质, 2001, (01) : 86 - 98
  • [7] 岩浆成因夕卡岩的实验证据
    赵斌
    赵劲松
    张重泽
    朱成明
    蔡恩照
    [J]. 科学通报 , 1993, (21) : 1986 - 1989
  • [8] 岩浆成因矽卡岩的某些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林新多
    许国建
    [J]. 现代地质, 1989, (03) : 351 -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