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均衡:维权抗争中的国家与民众关系——一个解释框架及政治基础

被引:25
作者
尹利民
机构
[1]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策略性均衡; 维权抗争; 国家; 民众;
D O 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0.05.005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既有的有关民众维权抗争研究中,研究者构建了诸如"依法抗争"、"以法抗争"和"草根动员"等解释框架用以解释民众的维权抗争行为,但这些框架大多突出民众视角,是建立在一种维权范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表明,这些解释框架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此,本研究尝试着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即策略性均衡,从国家与民众互动的视角进行分析,凸显的是民众维权与国家治理的双重范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6) :105-121+244
[2]   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 [J].
王绍光 .
开放时代, 2009, (07) :36-40+26
[3]   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 [J].
尹利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5) :15-19
[4]   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上)——从孟子到毛泽东延至现在 [J].
裴宜理 ;
余锎 .
国外理论动态, 2008, (02) :51-57
[5]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J].
吴毅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21-45+243
[8]   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 [J].
马骏 ;
侯一麟 .
经济研究, 2004, (10) :14-23
[9]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J].
于建嵘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49-55
[10]   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 [J].
孙代尧 .
文史哲, 2003, (05) :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