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烃源岩密度分级分离与有机碳分配

被引:8
作者
叶文青 [1 ]
蔡进功 [1 ]
樊馥 [1 ]
包于进 [2 ]
徐金鲤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烃源岩; 密度分级分离; 有机质赋存形式; 有机碳分配;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9.04.009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选取东营凹陷第三系11块泥质烃源岩样品,粉碎后按小于1.6g/cm3,1.6~2.2g/cm3和大于2.2g/cm3的密度,分离成1,2,3三个组分,希望可以把烃源岩中游离的有机质、无机矿物与有机黏土复合体分别提取出来。对各组分进行质量、有机碳及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不同密度组分中有机质赋存形式及有机碳分配方式的差异性。密度分组后各组分的质量、有机碳量回收率基本上达到100%,表明密度分离方法可信,且对烃源岩的破坏较弱。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组分中存在大量的生物碎屑有机质,经盐酸处理后,有机质颗粒表面干净,而2,3组分中只见有大量的矿物颗粒,但能谱分析显示了C元素的存在。这些特征表明1组分为生物碎屑有机质,而2,3组分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相混合。有机碳分析表明,1组分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14.24%,但其仅占全岩有机碳量的1.11%;2,3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26%,2.77%,两者占全岩有机碳量的90%以上。由此看来与无机矿物相结合是烃源岩中有机质较为重要的赋存方式,这部分有机质对全岩生烃量的贡献不容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547 / 5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泥质沉积物颗粒分级及其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 [J].
蔡进功 ;
徐金鲤 ;
杨守业 ;
包于进 ;
卢龙飞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2) :234-241
[2]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J].
张林晔 ;
孔祥星 ;
张春荣 ;
周文 ;
徐兴友 ;
李政 .
地球化学, 2003, (01) :35-42
[3]   烃源岩有机质的不同赋存状态及定量估算 [J].
关平 ;
徐永昌 ;
刘文汇 .
科学通报, 1998, (14) :1556-1559
[4]   用有机粘土化学研究生油理论 [J].
王行信 .
海相油气地质, 1996, (04) :33-39+5+25
[5]  
干酪根地球化学[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傅家谟, 1995
[6]  
土壤胶体[M]. 科学出版社 , 熊毅编著, 1985
[7]  
土壤胶体[M]. 科学出版社 , 熊毅等编著, 1983
[8]   Extent of coverage of mineral surfaces by organic matter in marine sediments [J].
Mayer, LM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9, 63 (02) :207-215
[9]  
The effect of grain size and surface area on organic matter, lignin and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 and molecular compositions in Peru Margin sediments[J]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9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