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愿论及其普遍有效性——关于道德判断根据的考察之四

被引:3
作者
邓曦泽
机构
[1]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
意愿论; 道德结构; 根据; 普遍有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意愿论将应事者的意愿作为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尊重应事者的意愿,即不强迫应事者,就能保证应事者的利益与交往整体的利益都不减少,则施事行为就不是不道德的,因此,意愿论有助于增进人类福利。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分别作为一阶规则、二阶规则与三阶规则来使用,分别处理交往中的单个事件、一类事件与规则,这使意愿论具有普遍有效性。意愿论兼具动机论、效果论与规则论之优点,且能规避三者之不足。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0+238 +2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J].
赵汀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70-79+206
[2]  
王霸:正义与秩序[D]. 邓勇(邓曦泽).武汉大学. 2007
[3]  
文化复兴论[M]. 人民出版社 , 邓曦泽, 2009
[4]  
词诠[M]. 中华书局 , 杨树达著, 2004
[5]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庆节著, 2004
[6]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2003
[7]  
伦理学方法[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英)西季威克(Sidgnick, 1993
[8]  
论语正义[M]. 中华书局 , (清)刘宝楠, 1990
[9]  
论语集释[M]. 中华书局 , 程树德 撰,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