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263
作者
勾玲 [1 ]
黄建军 [2 ]
张宾 [1 ]
李涛 [1 ]
孙锐 [1 ]
赵明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 群体密度; 抗倒力学; 农艺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体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2005—2006年以茎秆抗倒伏性不同的3个品种(稀植大穗型品种京科519、耐密抗倒型品种登海3719和当地主栽品种农大108)为材料,设3.0、5.25、7.5、9.25、12.0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茎秆的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茎秆的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以及节间直径、干重(DW)、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显著降低,而节间长度有所增加,以上这些变化在供试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茎秆抗倒力学性状随群体密度呈指数曲线(y=aebx)变化。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节间伸长慢且节间变细可能是耐密品种在高密度群体下的适应性表现,而节间干物质积累、尤其高位节间的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在玉米抽雄前1周茎秆第4节间及其以上节间干物质百分比大于7.5%,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高于0.2gcm-1时较为抗倒。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茎长干物质对茎秆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的正向影响最大,可以作为玉米抗倒伏品种选择的重要农艺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688 / 169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J].
董学会 ;
段留生 ;
孟繁林 ;
何钟佩 ;
李召虎 .
玉米科学 , 2006, (01) :138-140+143
[2]   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J].
刘志全 ;
路立平 ;
沈海波 ;
高明 ;
王志刚 .
玉米科学, 2004, (04) :110-113
[3]   玉米抗倒伏性指标及其模拟研究 [J].
李得孝 ;
员海燕 ;
周联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53-56
[4]   2002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况 [J].
孙世贤 .
玉米科学, 2003, (03) :102-102
[5]   玉米倒伏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J].
王文颇 ;
李彦生 ;
周印富 .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3) :60-64
[6]   3yc─1型玉米根茬拔出测力仪、3yJ—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研究报告 [J].
李景安,冯芬芬 .
玉米科学, 1994, (04) :76-78
[7]   玉米自交系抗倒伏鉴定研究 [J].
贾志森 ;
白永新 .
作物品种资源, 1992, (03) :30-32
[8]   密度对玉米倒伏及其产量的影响 [J].
孙世贤 ;
顾慰连 ;
戴俊英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4) :413-416
[9]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才卓等编著, 2004
[10]  
农业试验统计[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莫惠栋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