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新闻?——关于《环球时报》风波的三个问题

被引:5
作者
杜骏飞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环球时报; 发展新闻学; 新闻专业主义; 政治怨恨; 国家; 社会;
D O I
10.16057/j.cnki.31-1171/g2.2011.09.008
中图分类号
G210 [新闻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胡锡进微博受攻事件实为《环球时报》的遭遇,可作三方面解析:从维系国家利益上看,《环球时报》传承了发展新闻学的特征,但却是不完备和分裂的;从新闻伦理上看,《环球时报》的市场追求更胜于其新闻专业主义气质;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上看,《环球时报》和受众在爱国语境上的差异使其成为政治怨恨的放矢之的。本文通过以上解析意在对"为什么而新闻"提出追问。本文认为,新闻可以是维系国家的,但必须平衡处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新闻的成功不应以市场为尺度,而应获得专业尊重;新闻必须反映社会。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对话《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我是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J].徐梅;孙佳宁;.南方人物周刊.2011, 21
  • [2] 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
    张立伟
    [J]. 新闻与写作, 2010, (06) : 22 - 24
  • [3] 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
    王明科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01) : 221 - 231
  • [4]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吴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5] 新闻理论十讲.[M].陈力丹;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 [6]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 [7] 权力的媒介.[M].(美)阿特休尔(Altschull;J.H.)著;黄 煜;裘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