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对比技术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有效性

被引:9
作者
李森明
机构
[1]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成岩演化; 次生孔隙带; 成岩期; 原生孔隙带; 隐蔽岩性油气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镜下成岩演化及孔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储层孔隙纵向上分为原生孔隙带、原生与次生孔隙混合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减少带、二次次生孔隙发育带和二次次生孔隙减少带6种形式。结合层序地层分析,利用对比技术对各孔隙带的展布特征分析表明,储层孔隙明显分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整体呈现“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特征。根据现有工程技术条件,明确了储层孔隙的有效性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关系密切,主体分布在次生孔隙发育带深部。根据台北凹陷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沉积埋藏史以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征,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并分析了储层有效孔隙下限的控制因素,为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以降低深层勘探的投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石油二次运移路径的模式分析[J]. 侯平,周波,罗晓容.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2]   油气运移基础理论与油气勘探 [J].
李明诚 .
地球科学, 2004, (04) :379-383
[3]   塔中隆起北斜坡志留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J].
王少依 ;
张惠良 ;
寿建峰 ;
秦玉娟 ;
杨晓宁 ;
杨海军 ;
王清华 ;
李宇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48-152
[4]   吐哈盆地煤成烃研究 [J].
程克明 ;
熊英 ;
曾晓明 ;
J.M.Moldowan ;
J.Greene.Todd .
石油学报, 2002, (04) :13-17+7
[5]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J].
况军 ;
唐勇 ;
朱国华 ;
崔炳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52-55+60
[6]   成岩作用对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砂岩为例 [J].
罗静兰 ;
张晓莉 ;
张云翔 ;
李玉宏 ;
武富礼 .
沉积学报, 2001, (04) :541-547
[7]   天然气运聚相态及其研究意义 [J].
付广 ;
庞雄奇 ;
杨勉 ;
薛永超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02) :41-46
[8]   吐哈盆地煤油源岩形成条件与生油评价 [J].
赵长毅 ;
赵文智 ;
程克明 ;
杜美利 ;
邵龙义 .
石油学报, 1998, (03) :33-37+5
[9]   砂岩储层孔隙保存的定量预测研究附视频 [J].
寿建峰 ;
朱国华 .
地质科学, 1998, (02) :118-124
[10]   吐哈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 [J].
袁明生 .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