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骨节病的地理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病因研究

被引:14
作者
谭见安
郑达贤
朱文郁
李日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环境与地方病组
关键词
大骨节病; 地理流行病学; 地方病; 低硒环境; 环境类型; 柳拐子病; 环境病; 疾病; 病因研究; 克山病区;
D O I
10.13249/j.cnki.sgs.1985.01.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多发性骨关节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运动障碍,肌肉萎缩,重者肢体矮小畸形。分布在我国14个省(区)约290多个县境内,严重威胁和损害病区人民健康。此病在苏联、朝鲜和日本均有报导。 1844年俄人在外贝加尔乌洛夫河地区最先发现此病。其后于1854年到此进行调查,至1861年才提出他的报告。再后(1901~1902,1906)对此病进行了深入调查。因此,大骨节病又称为"乌洛夫病"或"卡辛-贝克氏病"。此病尽管发现已有130多年,但始终病因不清,防治无方。对此研究较多的只有苏联、日本和我国。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进展是显著的。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在水土病因(生态化学地理病因)研究以及防治效果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进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克山病与自然环境和硒营养背景
    The Group of Environmental and Endemic Diseases (Department of Chemical Geography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cademics Sinica
    Beijing)
    [J]. 营养学报, 1982, (03) : 175 - 182
  • [2] 硒防治大骨节病424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
    全国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组
    [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82, (03) : 3 - 7+22
  • [3] 我国克山病分布和以粮食低硒为表征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化学地理研究室 环境与地方病组
    [J]. 地理学报, 1981, (04) : 369 - 376
  • [5] 我国克山病的地理流行病学规律
    (The Group of Environment and Endemic Disease
    Division of Chemical Geography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cademica Sinica)
    [J]. 地理学报, 1979, (02) : 85 - 103+187
  • [6] 中国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编, 1978
  • [7] The uptake of applied selenium by agricultural plants[J] . G. Gissel-Nielsen,B. Bisbjerg.Plant and Soil . 1970 (1)
  • [8] 硒.维生素E治疗大骨节病224例X线效果观察及病因探讨 .2 甘肃宁县新庄大骨节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