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黄龙沟源头黄龙泉泉水及其下游溪水的水化学变化研究

被引:18
作者
王海静 [1 ,2 ]
刘再华 [2 ,3 ]
曾成 [2 ,3 ]
刘香玲 [4 ]
孙海龙 [2 ,3 ]
安德军 [5 ]
唐淑 [5 ]
张清明 [5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4]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关键词
钙华; 水化学; 温度效应; 水生生物光合作用; 黄龙沟; 四川省;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9.03.010
中图分类号
P641.3 [水文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及取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龙钙华的沉积主要起因于水中CO2的大量释放,造成溪流自黄龙泉泉口向下游方向水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电导率(EC)降低,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但仔细分析发现,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SIc<1.0时;当SIc>1.0后,向下游方向,水化学趋于稳定。同时,黄龙沟地表融雪水和沿途泉水分别产生的稀释和浓集作用对溪流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此外,源头黄龙泉的水化学稳定,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下游的池水则出现pH值、EC和SIc及p(CO2)的显著日变化,即白天p(CO2)、EC较低,而pH和SIc较高,反映了白天较快的碳酸钙沉积,其中温度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分别达到19%和81%。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龙钙华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J].
辜寄蓉 ;
范晓 ;
范立学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2) :10319-10322
[2]   基于钙均衡估算黄龙钙华沉积速率的探讨 [J].
胥良 ;
姜泽凡 .
中国岩溶, 2007, (02) :132-136
[3]   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例 [J].
吕保樱 ;
刘再华 ;
廖长君 ;
孙海龙 .
中国岩溶, 2006, (04) :335-340
[4]   水-岩-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以桂林岩溶试验场为例 [J].
刘再华 ;
Chris GROVES ;
袁道先 ;
Joe MEIMAN ;
姜光辉 ;
何师意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04) :13-18
[5]   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 [J].
刘再华 ;
袁道先 ;
何师意 ;
曹建华 ;
游省易 ;
W.Dreybrodt ;
U.Svensson ;
K.Yoshimura ;
R.Drysdale .
地球化学, 2003, (01) :1-10
[6]   方解石沉积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古环境重建意义 [J].
刘再华 ;
W. Dreybrodt .
中国岩溶, 2002, (04) :21-26
[7]   四川黄龙—九寨自然风景区冷水型钙华成因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J].
卢国平 .
矿物岩石, 1994, (03) :71-78
[8]  
Diurnal Variations of Hydrochemistry in a Travertine-depositing Stream at Baishuitai, Yunnan, SW China[J] . Zaihua Liu,Qiang Li,Hailong Sun,Changjun Liao,Huaju Li,Jinliang Wang,Kongyun Wu.Aquatic Geochemistry . 2006 (2)
[9]  
Hydrodynamic control of inorganic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Huanglong Ravine, China: Field 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deposition rates[J] . Liu Zaihua,U. Svensson,W. Dreybrodt,Yuan Daoxian,D. Buhmann.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9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