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46
作者
张广伟 [1 ]
雷建设 [1 ]
谢富仁 [1 ]
郭永霞 [2 ]
兰从欣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不详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小地震; 地震带; 双差定位; 华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本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①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②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③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99 / 714+843 +84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Contemporary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hina [J].
Yongge Wan 1 .
Earthquake Science, 2010, 23 (04) :377-386
[2]   山西地区应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J].
王秀文 ;
宋美琴 ;
杨国华 ;
李斌 ;
杨晓泓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5) :1127-1128+1133
[3]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山西地区地壳厚度变化:“晋中坡折带”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J].
李传金 ;
徐佩芬 ;
孙勇军 ;
贾建喜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5) :1143+1147-1148
[4]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J].
于湘伟 ;
陈运泰 ;
张怀 .
地震学报, 2010, 32 (03) :257-269
[5]   华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分析 [J].
于湘伟 ;
张怀 ;
陈运泰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 (02) :29-33
[6]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研究述评 [J].
苗庆杰 ;
周翠英 ;
马玉香 ;
苗春兰 ;
李霞 ;
刘霞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 (01) :8-15
[7]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活动性研究 [J].
方颖 ;
张晶 .
地震, 2009, 29 (03) :136-140
[8]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方法及其在唐山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刁桂苓 ;
王福昌 ;
胡新亮 ;
盛书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793-804
[9]   粒子群算法在主震断层面参数估计中的应用 [J].
王福昌 ;
万永革 ;
胡顺田 .
地震研究, 2008, (02) :149-154+198
[10]   渤海及邻区3次7级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J].
赖晓玲 ;
李松林 ;
孙译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01) :3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