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46
作者
张广伟 [1 ]
雷建设 [1 ]
谢富仁 [1 ]
郭永霞 [2 ]
兰从欣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不详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小地震; 地震带; 双差定位; 华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本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①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②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③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99 / 714+843 +84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31]   渤海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异常构造背景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张秉铭 ;
杨顶辉 ;
万志超 ;
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4) :468-480
[32]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I.P波速度结构 [J].
孙若昧,刘福田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5) :599-607+694
[33]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J].
曾融生,孙为国,毛桐恩,林中洋,胡鸿翔,陈光英 .
地震学报, 1995, (03) :322-327
[34]   从山西地震带看大同-阳高地震 [J].
刘光勋,阎凤忠 .
山西地震, 1995, (01) :3-6
[35]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J].
环文林 ;
汪素云 ;
常向东 ;
武宦英 ;
李群 .
地震研究, 1989, (01) :1-10
[36]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J].
徐杰 ;
方仲景 ;
杨理华 .
地震地质, 1988, (04) :51-59
[37]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J].
许桂林 ;
范国胜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01) :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