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被引:25
作者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原油; 碳同位素组成; 主要因素; 成因;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2.027
中图分类号
P593 [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采集于柴达木盆地 16个油田的 4 0个原油进行了碳同位素测定 ,研究了它们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主控因素及其成因类型。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别 ,西部地区原油富集 1 3C,北部地区原油富集 1 2 C。研究发现 ,成油环境 (如盐度和湿度 )是决定西部盐湖相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母源性质则控制了北部淡水湖沼相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变化。根据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和 Ph/ n C1 8比值特征 ,将柴达木盆地原油划分为五种成因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J].
段毅 ;
马兰华 .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04) :31-36
[2]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J].
黄第藩 ;
张大江 ;
李晋超 ;
黄晓明 ;
周翥虹 .
沉积学报, 1989, (0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