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维管植物新系统中科的比较

被引:10
作者
骆洋 [1 ,2 ,3 ]
何延彪 [4 ]
李德铢 [1 ,2 ]
王雨华 [4 ,5 ]
伊廷双 [2 ]
王红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
[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中国植物志; Flora of China; APG系统; 线性排列; 分子系统发育; 维管植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9 [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记录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它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近年来,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提出的APG系统被广泛接受,相应方法得到的系统也相继应用于整个维管植物中。以APG系统为代表的维管植物新系统为全面和系统地修订植物志提供了新的系统框架。本文依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线性排列"成果与《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在科级水平上进行对比,确定了以APG系统为代表的分子系统框架下中国维管植物为309科,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8科,裸子植物10科和被子植物261科。尽管中国维管植物不少科的界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总数却变化不大,在《中国植物志》中为300科,"Flora of China"为309科。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一些主要科的变动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Floristics and Plant Biogeography in China [J]. De-Zhu Li (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lant Germplasm and Genomics Center,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Kunming 650204, China).&nbsp&nbsp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8(07)
[2]   《中国植物志》和《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所涉及“科”界定之比较 [J].
汤彦承 ;
路安民 .
云南植物研究, 2004, (02) :129-138
[3]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英文) [J].
吴征镒 ;
路安民 ;
汤彦承 ;
陈之端 ;
李德铢 .
植物分类学报, 2002, (04) :289-322
[4]  
中国裸子植物[J]. 郑万钧,傅立国,诚静容.&nbsp&nbsp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75 (04)
[5]  
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马金双, 2011
[6]  
滇东北巧家药山种子植物名录[M]. 云南科技出版社 , 张书东, 2008
[7]  
中国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 吴征镒等编著, 2004
[8]  
Parasyncalathium J.W. Zhang, Boufford & H. Sun (Asteraceae, Cichorieae): A new genus endemic to the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 [J] . Jian-Wen Zhang,David E. Boufford,Hang Sun.&nbsp&nbspTaxon . 2011 (6)
[9]   An updat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ass magnoliopsida ("Angiospermae") [J].
Thorne, Robert F. ;
Reveal, James L. .
BOTANICAL REVIEW, 2007, 73 (02) :67-181
[10]   A linear sequence of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II families [J].
Haston, Elspeth ;
Richardson, James E. ;
Stevens, Peter F. ;
Chase, Mark W. ;
Harris, David J. .
TAXON, 2007, 56 (01)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