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地长期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39
作者
魏孝荣
郝明德
邵明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种植作物; 微量元素; 形态; 有效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4 [土壤-植物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用连续浸提方法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形态分级,研究了长期种植作物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组成及其在不同土壤组分间的分配特征,探讨了种植系统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剖面分布除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全量有关外,还与不同的种植系统有关。各种植系统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均低于休闲土壤,有效锌以小麦连作和苜蓿连作降低最多,有效铜以小麦连作和粮豆轮作降低最多。小麦连作系统4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休闲土壤接近,40100cm土层低于休闲土壤,苜蓿连作和粮豆轮作整个剖面土壤有效锰含量均有所增加。各种植系统40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均高于休闲土壤,40100cm土层土壤有效铁分布趋势相同,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小麦连作低于休闲土壤,粮豆轮作高于休闲土壤,苜蓿连作与休闲相近,这些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作物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锰素营养和铁素营养状况。苜蓿连作和小麦连作使锌和铁从矿物态向有机结合态转化,增加了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的储备,粮豆轮作系统各形态锌低于休闲土壤,并且土壤中锌的总贮量有所减少;各种植系统土壤氧化物结合态铁在耕层增加,在古耕层降低,这也表明种植作物可以活化深层土壤难溶态铁。长期种植作物使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降低,粮豆轮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古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较休闲土壤有所增加。3种种植系统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耕层土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高于古耕层,氧化物结合态和矿物态锰含量低于古耕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196 / 320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 [J].
刘学军 ;
廖晓勇 ;
张扬珠 ;
张福锁 ;
黄运湘 .
生态学报, 2002, (09) :1440-1445+1433
[2]   湖北省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研究 [J].
谢振翅 ;
马朝红 ;
胡定金 ;
邓小玉 ;
李家书 .
土壤学报, 1990, (04) :411-419
[3]   新疆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J].
李泽岩 ;
谢玉英 ;
田秀芬 ;
杨洁泉 .
土壤学报, 1986, (04) :330-334
[4]   黄土地区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锌肥肥效及其有效施用条件 [J].
彭琳 ;
彭祥林 ;
余存祖 ;
戴鸣钩 ;
刘要红 .
土壤学报, 1983, (04) :361-372
[5]  
中国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熊毅, 1987
[6]  
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袁可能 编著, 1983
[7]   METAL UPTAKE BY IRON-EFFICIENT AND INEFFICIENT OATS [J].
MENCH, MJ ;
FARGUES, S .
PLANT AND SOIL, 1994, 165 (02) :22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