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间作与清种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植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向阳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美
[
1
]
王建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辽宁省铁岭市老城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建辉
[
2
]
王晓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晓光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敏建
[
1
]
机构
: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
辽宁省铁岭市老城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来源
:
玉米科学
|
2011年
/ 19卷
/ 06期
关键词
:
玉米;
间作;
农艺性状;
产量;
D O I
: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1.06.010
中图分类号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
0901 ;
摘要
:
以清种玉米为对照,设计玉米/大豆4∶2间作,在间作区内实行3年轮作处理,对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前期间作玉米株高和叶面积高于清种,后期间作相对较低,差异不显著。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均高于清种,差异极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中,间作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均高于清种,差异显著;穂粗、穗行数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单纯比较玉米产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的单位面积子粒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间作作物吸收磷的种间促进作用机制研究.[D].李淑敏.中国农业大学.2004, 03
[2]
玉米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天学
;
王振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系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王振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董朋飞
;
李潮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李潮海
.
玉米科学,
2007,
(05)
:114
-116+124
[3]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J].
卢秉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卢秉生
;
李妍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李妍妍
;
丰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丰光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4
-6
[4]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J].
焦念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焦念元
;
宁堂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宁堂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春
;
王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王芸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史忠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侯连涛
;
付国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付国占
;
江晓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江晓东
;
李增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李增嘉
.
作物学报,
2006,
(06)
:917
-923
[5]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及防治措施
[J].
孙光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孙光闻
;
陈日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陈日远
;
刘厚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刘厚诚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S2)
:184
-188
[6]
菠萝-甘蔗轮作制度对甘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郑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
郑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中文
;
刘月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
刘月廉
.
热带作物学报,
2004,
(03)
:29
-32
[7]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J].
朱玉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朱玉芹
;
岳玉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岳玉兰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不详
.
玉米科学 ,
2004,
(03)
:106
-108
[8]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J].
叶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叶方
;
黄国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黄国勤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54
-55
[9]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J].
李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李隆
;
杨思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杨思存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建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晓林
;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张福锁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2)
:70
-73
[10]
THE ROOT ACTIVITY OF CEREALS AND PEAS WHEN GROWN IN PURE STANDS AND MIXTURES
[J].
TOFINGA, MP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TOFINGA, MP
;
SNAYDON, RW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SNAYDON, RW
.
PLANT AND SOIL,
1992,
142
(02)
:281
-285
←
1
2
→
共 11 条
[1]
间作作物吸收磷的种间促进作用机制研究.[D].李淑敏.中国农业大学.2004, 03
[2]
玉米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天学
;
王振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系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王振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董朋飞
;
李潮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李潮海
.
玉米科学,
2007,
(05)
:114
-116+124
[3]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J].
卢秉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卢秉生
;
李妍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李妍妍
;
丰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丹东农业科学院
丰光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4
-6
[4]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J].
焦念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焦念元
;
宁堂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宁堂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春
;
王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王芸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史忠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侯连涛
;
付国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付国占
;
江晓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江晓东
;
李增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李增嘉
.
作物学报,
2006,
(06)
:917
-923
[5]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及防治措施
[J].
孙光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孙光闻
;
陈日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陈日远
;
刘厚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刘厚诚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S2)
:184
-188
[6]
菠萝-甘蔗轮作制度对甘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郑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
郑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中文
;
刘月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
刘月廉
.
热带作物学报,
2004,
(03)
:29
-32
[7]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J].
朱玉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朱玉芹
;
岳玉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岳玉兰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不详
.
玉米科学 ,
2004,
(03)
:106
-108
[8]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J].
叶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叶方
;
黄国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黄国勤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54
-55
[9]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J].
李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李隆
;
杨思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杨思存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建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晓林
;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张福锁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2)
:70
-73
[10]
THE ROOT ACTIVITY OF CEREALS AND PEAS WHEN GROWN IN PURE STANDS AND MIXTURES
[J].
TOFINGA, MP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TOFINGA, MP
;
SNAYDON, RW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UNIV READING, DEPT AGR BOT, READING RG6 2AS, BERKS, ENGLAND
SNAYDON, RW
.
PLANT AND SOIL,
1992,
142
(02)
:281
-285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