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4
作者
温圆圆 [1 ]
张建新 [1 ]
Paula [2 ]
李朝英 [1 ]
机构
[1]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研室
[2]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Keck医学院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研究所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 Logistic回归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44 [学生心理学]; R749.4 [情感性精神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成都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探究中学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及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分层整群随机方法对成都市9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中,抑郁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9.1%、60.7%和6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健康状况、吸烟经历、学习成绩和学习压力与中学生抑郁产生有关。[结论]中学生抑郁状况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校间不同。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尝试吸烟和学业压力。应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2.3单因素分析将表2的调查因素引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8个变量与中学生抑郁状况存在统计学联系。见表3。2.4多因素分析将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引入Or-dina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按α=0.05标准,最终影响中学生抑郁的变量分别为性别(X2)、健康状况(X5)、是否尝试过吸烟(X6)和学业压力(X10)。见表4。3讨论3.1中学生抑郁状况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转折点。此期,中学生与社会交往日益广泛,又面临升学或就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应激性事件。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显示873名中学生中,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中,抑郁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9.1%、60.7%和60.3%。其中女生抑郁人数所占比例高于男生。国外报导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4,5]。本研究结果高于国外研究结果,与国内文献[6,7]研究报道一致。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以上观点,同时亦表明年级越高有抑郁症状同学比例越大。3.2单因素统计分析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状有关的因素:年级、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尝试过吸烟、过去1周内是否吸烟、过去一年是否尝试戒烟、各科总平均成绩、学业压力和自信心。3.3多因素统计分析被试对最近1周日常生活中出现某种抑郁感受的天数做出评定:0d,1d,2~3d,4~5d,6~7d。按上述顺序依次评为0,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倾向越强。1.3方法1.3.1调查方法由学校安排专门时间,在班主任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调查。每班由两个调查员负责,调查员经过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并讲明问卷的回答方法,整个测试用时约20min。1.3.2抑郁症状划分方法按照规定的划定抑郁标准:"总分≤8定为无抑郁症状","9≤总分≤11可能抑郁",2="12≤总分≤15肯定抑郁",3="16≤总分≤19抑郁较严重",4="20≤总分≤19抑郁严重"。1.3.3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选取可疑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初步分析,再对可疑影响因素进行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影响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并用OR值反映影响程度。2结果2.1中学生抑郁分布情况1×10á?nnnnnn!"2.2可能影响抑郁的变量名及编码2á??!"#$%&’()*+?(),-./0?122345’6()789:;?)(<9=3>():;??@:9;:9;A9=3()78B;è9=3?@:9;()CDEFGHIJéKLMN’O$P,QRSTUáVW@X1YZ[?@’\]^ááW@]^‘a@]^Obc@d?]^’W?]^,
引用
收藏
页码:1302 / 1304+1307 +130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青春期自杀及其相关因素
    张志群
    郭兰婷
    刘志中
    [J]. 华西医学, 2001, (02) : 255 - 256
  • [2]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成阁
    亢万虎
    王友平
    张西生
    谭新
    方明
    陈佩璋
    田萍
    何瑞嫦
    李强
    [J]. 中国学校卫生, 1997, (04) : 281 - 283
  • [3] 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
    梁巍
    赵靖平
    郑延平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 (03) : 100 - 102+108
  • [4] Sheila M. Marcus,Elizabeth A. Young,Kevin B. Kerber,Susan Kornstein,Amy H. Farabaugh,Jeff Mitchell,Stephen R. Wisniewski,G.K. Balasubramani,Madhukar H. Trivedi,A. John Rush.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Findings from the STAR*D stud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5(2)
  • [5] J. Angst,A. Gamma,M. Gastpar,J.-P. Lépine,J. Mendlewicz,A. Tylee.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J].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2
  • [6]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LARSSON, B
    MELIN, L
    [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90, 18 (01) : 91 - 103
  • [7]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OLLEGE-STUDENTS
    WELLS, VE
    KLERMAN, GL
    DEYKIN, EY
    [J]. SOCIAL PSYCHIATRY, 1987, 22 (01) : 20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