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4年西南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71
作者
陈启智
黄奕武
王其伟
谈哲敏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季节变化; 生成区; 移动路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5年(1990年—2004年)的逐日天气图资料对西南低涡的产生和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5年共统计出1038次西南低涡,其中生命史维持1d以上的西南低涡共有262次,春、夏两季出现的频数比较多,其中春季一共发生77次占29.4%,夏季一共发生92次占35.1%;而秋、冬两季比较少,秋季一共发生55例占21.0%,冬季一共发生38例占14.5%.西南低涡存在两个主要的生成区,高原东南缘生成区和四川盆地生成区,其中,高原东南缘生成区是最主要的生成区.大多数西南低涡的维持时间较短,生命史在1d以内的共776例占74.8%,生命史在1~3d之间的有239例占23.0%,生命史在3~6d之间的有21例占2.0%,只有2例生命史达到6~7d.移动性低涡占西南低涡总数的极少部分,15年仅统计出60例,约占全部西南低涡总数的6%,其中,按移动情况大致可分为四种,分别为东北路径(占移动类低涡的33.3%)、偏东路径(占移动类低涡的50.0%)、东南路径(占移动类低涡的5.0%)和少动路径(占移动类低涡的11.7%).西南低涡的强度分布从南至北明显递增,在东西方向上也略有变化,为先增强再减弱.从南往北移动有利于西南低涡的维持和发展,从东往西移动,西南低涡将先有所增强,然后再有所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633 / 6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周兵
    文继芬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 (S1) : 71 - 78
  • [2]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J]. 高原气象, 2004, (S1) : 1 - 5
  • [3]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陈忠明
    徐茂良
    闵文彬
    缪强
    [J]. 高原气象, 2003, (02) : 162 - 167
  • [4]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M].陶诗言等主编;.气象出版社.1999,
  • [5]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研究.[M].罗四维等著;.气象出版社.1992,
  • [6] 西南低涡概论.[M].卢敬华 著.气象出版社.1986,
  • [7] 中国之暴雨.[M].陶诗言 著.科学出版社.1980,